孕育萌芽阶段
1978-2005年
强调把高等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政校企多元主体合作、推进城乡教育和教育结对帮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探索起步阶段
2006-2016年
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角,逐步细化并聚焦于县域这一基层单元。政策导向不仅强调职业教育需紧密贴合区域发展需求,更明确提出要深化其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加强立足区域的职业学校建设、做大做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产学合作,以及探索高职院校在县域设立分校等举措,旨在构建一个更加贴近县域实际需求、能够高效服务于县域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初步形成阶段
2017-2022年
浙江各级政府对职业院校赋能县域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支持。相关政策不仅巧妙地将“产业学院”的概念融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而且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县域深度下沉。
规范发展阶段
2023年至今
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明确提出建设与县级块状特色经济相适应的县域产业学院的战略目标,形成“一县一特色”技术技能服务格局。2024年11月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拟建设50个左右基础条件好、育人功能强、产教融合深、支撑贡献大的县域产业学院,助力县域本土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规格培养和高质量就业,提升县域产业发展能级。
2025年公布首批县域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首次以专项建设形式,开始全面建设县域产业学院。
(来源: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县域特色产业学院赋能共同富裕研究报告》 本报记者 谢丹颖 整理)